长江讲坛上,三位出版人畅谈女性独立与表达

活动现场,以演讲、对话以及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与读者分享他们与作者、作品的故事。王亮 摄

长江网讯(记者包孟 通讯员任飞悦 孟婧) 3月4日,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分别邀请新经典人文社科事业部总编辑杨晓燕、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工作室出版总监肖海鸥和乐府文化创始人、总编辑涂志刚(涂涂)三位很会“做书的人”,以演讲、对话以及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与读者分享他们与作者、作品的故事,探讨女性独立与表达。本期讲座吸引了许多年轻读者来到现场,三位老师分享一次次引起强烈共鸣,现场掌声不断。

为了人与人的相遇


(资料图)

杨晓燕从事编辑工作20年。她出版有《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晓雪《优雅》、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六神磊磊《六神磊磊读唐诗》、萧寒·绿妖《我在故宫修文物》、罗新《从大都到上都》等多部有社会影响和市场影响的作品。

新经典人文社科事业部总编辑杨晓燕。王亮 摄

此次演讲,杨晓燕将自己的主题定为“为了人与人的相遇”,她介绍了自己从事编辑工作中与女作家们相互碰撞和影响的故事:出版《优雅》时遭遇印刷失误,作家晓雪“既印之,则安之”给予她无限感动;目睹林青霞为了作品《窗里窗外》的首发再三确认细节;疫情期间,余秀华疾病缠身,不忘嘱托她“我的电脑里还有稿子,密码是……”。一次又一次人与人的相遇,无不展现了作者和编辑之间的特殊感情和生命连结。

在杨晓燕看来,作者是不以性别来区分的。她说,从事了这么多年的出版工作,让她深深迷恋这个行业的是“出版是人与人的相遇,是遇到很多优秀的美好的灵魂。”

身负特殊职责的“读者”

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工作室出版总监肖海鸥。王亮 摄

肖海鸥从事编辑工作10年,出版有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金克木《书读完了》、哲学小书《为什么长大》《T.S.艾略特传》《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等,出版物先后获得两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好书,两届单向街文学奖。

肖海鸥自我定位为“身负特殊职责的读者”。她向读者分享了出版《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的故事,因为在作品中感受到的价值观念以及对世界理想状态的理解相似,三位女性——林德尔·戈登教授、译者许小凡和编辑肖海鸥在茫茫世界中有了联系。

肖海鸥说,进入出版行业10年,到第五年才慢慢地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将渺小的自己汇入伟大的出版传统,产生对编辑身份的归属和认同。她说,面对那些高于自己、踮起脚尖才能够得着的作品,她始终保持谨慎虚心的态度,害怕无法将那么好的作品好好地传递给读者。

肖海鸥回忆成长历程时谈起,教育为人提供了主流话语以外的视角,通过理论学习,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到平衡,慢慢走向理想。

突然,就想写了

乐府文化创始人、总编辑涂志刚(涂涂)。王亮 摄

涂志刚2016年创办乐府文化,出版《寂静的狂喜》《中国故事》《大地上的事情》《在雪山和雪山之间》《三十六岁人生半熟》《诗人十四个》《秋园》等。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拍摄对象之一。

涂志刚现场探讨“突然,就想写了”这一话题,分享与身边人的趣事。涂志刚出版的大多是素人作家的作品,他敏锐地捕捉文字的可能性,用“我亲爱的天才”来回应,打消天才们的后顾之忧。无论是面对《在雪山与雪山之间》的作者乔阳,还是最近跟进的作家——一位经历了生活动荡的普通妇女,他希望能表达这些主流话语体系之外的声音,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女性作为主体,不应该仅仅是被看见、被讲述,在困境中她们心底呐喊的力量是构成文学叙事的重要因素。”涂志刚说,他从未想过把女性主义作为标签贴在身上,而是聚焦于作品本身,恰好又有意无意地传递了这样的观念。

主题演讲部分结束后,三位编辑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现场对话、互动环节,读者朋友们就“女性文学的影响是什么,后续将如何发展”“如何平衡工作学习与读书的时间”等问题和在场嘉宾进行交流。三位嘉宾结合自身经历,为观众们再次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编辑:谢源】

关键词: 编辑工作 后顾之忧 拍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