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京兰:万里归乡传“非遗”
《雄风》 曾京兰 作
(资料图)
7月18日,一项精美独特的艺术盛事——曾京兰指画精品展,在素有“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之美誉的广西兴安县灵渠博物院如期举办。
兴安,因灵渠载入史册。秦时开凿的灵渠,不仅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 并且2000多年来还演绎了无数南来北往的传奇故事。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逐景而栖,乘兴而作,往往决定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悠悠灵渠水,静静流淌了几千年,滋润了一方水土,富庶了一方百姓,也积淀了兴安的文化底蕴。
传承家学终成指画大家
曾京兰的父亲曾恕一出身书香世家,并结识了田汉、茅盾、柳亚子、潜龙等曾云集桂林的诸多文化巨匠。曾恕一研习指画60余载,1940年在桂林首次举办捐助抗日指画义展,轰动桂林城。云集桂林的名人学士纷纷为其撰文题词,书画篆刻艺术家马万里誉其指画为“元气淋漓,妙得天趣,有非弱豪所能及”。
指画亦称指墨,或称指头画,始创于清代画家高其佩。以指代笔作画,在绘画工具上挑战了不可能,因而吸引了大众的好奇与关注,虽效仿者众,成功者却少。指画如同铁画、烙画、内画那样,物以稀为贵,成为百花园中一枝艺术奇葩。
指画传承数百年来,由于指头硬拙,不易蘸墨,而生宣纸吸墨快且易破,这成了指画家几乎无法逾越的坎。
曾恕一突破前人只能掌握矾宣作指画的禁区,采用两层生宣裱糊后作指画,画出的花鸟虫鱼墨韵淋漓,栩栩如生,突破了历代名家指画少墨韵的难题。
1957年,曾京兰生于古灵渠畔。从小她就对绘画充满了浓厚兴趣。“那时候,小伙伴们在灵渠石牌坊间玩游戏,我就临摹石牌坊上的石刻图案画画。后来长大了,一起玩的姑娘们想要绣花,都会找我画底画。”1977年,20岁的曾京兰师从母亲熊艳贞学花鸟,之后师承父亲曾恕一专习指画。“那时候父亲完全投入画画当中,来了朋友就一起探讨,也会问我。我感觉到一幅幅画面如同骨子里流淌出来一样。”曾京兰说,在很多人看来,指头画画手指总是“脏兮兮”的,但她并不以为然。“那时候我很刻苦,白天劳动,晚上回家画画要画到一两点,眼睛都熬得通红。”
1986年,在父亲以往奠定的基础上,曾京兰突破指画家难以掌握生宣作指画的技法,一举解决了困扰指画界多年的用纸难题。“采用两层生宣裱糊后作指画,下层纸吸上层纸的墨,墨色会比较灰暗。但用生宣作画,指甲容易将纸张划烂。”曾京兰坦言,经过无数次尝试,她以女性柔弱细腻的绘画风格,使指画的墨韵鲜活而五彩纷呈,拓展出了指画雅俗共赏的新天地,使指画艺术赋予了气韵淋漓生动的生命力。
尔后,曾京兰的指画之路越走越宽。花鸟虫鱼,尤其小昆虫,是指画家难以逾越的又一难关。曾京兰发挥细腻之长处,将昆虫刻画得栩栩如生。指画名家程质清教授在曾京兰《小鸟秋千图》上题词:“历来指画以苍劲胜,京兰指墨直逼新罗,尽脱前人窠臼,以柔润潇洒见长,实一大突破也。”
曾氏指画走向世界
在曾京兰的家中,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画作。细看之下,指画细节表现细腻,线条、用墨与着色各有出彩,虽然没有石破天惊的大场面,但整体观感颇有八大山人之意境。
1986年,曾京兰到苏州旅游度假,在古旧书店,因为与人同时看中一本八大山人画集,有缘结识了当地青年雕刻才俊王良,并被引荐给程质清等指画名家。程质清惊奇于曾京兰能使用生宣作指画,见了曾京兰的作品是用生宣纸所作,仍不敢相信她是如何驾驭的。他先观察了曾京兰的指甲缝中,有没有藏棉花作辅助工具,然后将自用的生宣纸亲自铺在画桌上,让她当场作一幅指画。当时,曾京兰凝神静气,仅几分钟,一对活泼的《八哥小鸟图》就跃然纸上,令程质清惊叹不已。尔后,由程质清引荐,曾京兰携作品拜访了苏州几乎所有书画名家,大家纷纷题词祝贺。
1987年,指画在全国还是一个稀奇的事物,但对于苏州这座书画名城来说,却并不陌生。因为以华岩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等多位画家亦善指画,曾旅居苏州作画、售画多年,这也给曾京兰的指画展增添了观众。
时间回到1988年,曾京兰离开兴安前往深圳工作。在此期间,她还参与深圳女画家协会策划筹办的世界百位知名女画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多次大型世界华人女画家画展。
1994年,曾京兰任美国锦绣中华人文景观首席画师,是深圳最早走出国门的指画家之一。在美国奥兰多中华园,曾京兰为好奇的美国观众演习指画,常引起围观。曾京兰也在纽约、洛杉矶及温哥华等多个地方举办个展,每次都会引起轰动。多年来,曾京兰作品被美国宝尔博物馆及深圳、桂林等多家博物馆收藏。海外媒体誉其为最具特色的华人艺术家,架设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使者。
2022年6月,曾京兰应美国华人华侨总会委托,在世界和平日向联合国捐赠六尺指画《和平鸽》,代表在美全体华人表达对世界和平的关切与祈盼,引起诸多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这也是她赴美文化交流的收山之作。
希冀指画传承“百花齐放”
“在美国画画,脑海中总是会想到灵渠。故乡的一花一木、一羽一虫都是我的创作灵感,仿佛正是对故乡的思念,让我的画有了更加鲜活的灵魂。” 曾京兰对故乡来人总是如此感慨地说。游历四方景色,归来仍是故乡人。如今,曾氏指画已获批为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家乡传播的起点又回到了原点。曾氏指画植根于灵渠,曾京兰决心将曾氏指画在灵渠发扬光大,为兴安培养更多的指画传承人。“35年前,我带着弘扬曾氏指画的目的走出兴安,今天,我再次回到故乡,准备在灵渠边展示艺术。”曾京兰说。
如今,她的指画展在灵渠博物院再次开展。这是她向家乡父老乡亲作的一次总结汇报,也是她近年来心血的结晶。
曾京兰还在谋划开馆授学的事情。“我家能坐得下多少人,就可以招多少学生,只要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来。我不会有一丝一毫的保留。现在指画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百花齐放’。”曾京兰说, “这是我的先辈没有做过的,曾氏指画也会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去琢磨、感受而得到发扬。”(少 平)
关键词: